在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之前,华为就定了大方向,坚决不下场造车,而是充当一个供应商的身份,为车企提供零部件供应,充当类似博世公司的身份,帮助车企造好车、卖好车。
不过就在今年3月初,“问界”品牌的前面突然添加了“HUAWEI”字样,被外界解读成华为要亲自下场造车了。
针对这一外界传闻,华为方面也再次进行了申明,任正非在3月31日签发内部文件再次强调了“华为不造车”,并且该文件还显示有效期为5年。
对于这个时间期限,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进行解释,这个决定并非只是5年期限,而是5年之后再5年,又再次对造车一事进行了明确的申明。
针对华为不造车一事,最不能接受的必然是余承东,虽然在文件发出后,就连夜将华为标识从门店拆除了,但内心依然很憋屈。
余承东在内部社区回复留言:“这个时代变了,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!若干年后,大家都会看明白的!留给时间去检验吧!”
他还说道:“对一个行业,只有深入洞察,深刻理解,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!标记一下,若干年后再来看吧!
从这番回应中不难看出,华为造不造车确实不是他说了算,在4月1日举办的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高层论坛上,余承东也进行了一番说明。
余承东表示,将问界品牌加上华为标识后,公司领导有不同的意见。
同时余承东还提到,之所以要叫华为问界,是为了成为一个生态品牌,让消费者选择的时候不会很困惑。
余承东说,现在问界是赛力斯生产的,接下来奇瑞、北汽、江淮也会生产搭载华为整套解决方案的车出来,如果每个汽车都有独立品牌,在营销方面会很困难。
不可否认,余承东这样做的路线确实是清晰的,因为现在的汽车行业,头部大厂都在全栈自研,所以华为很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,成为类似博世那样的供应商。
余承东表示,蔚来、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有自己的追求,他们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,传统的车企当中,如果怕失去“灵魂”的,也不会选我们,现在被制裁美日德车企更不会用华为的方案。
所以华为的另一条路线Hi模式也不行,有体量的大厂压根不会把“灵魂”给华为,没体量的用了Hi方案撑不起来价格,完全就是两败的局面。
因此余承东想要在智选模式上寻求突破口,用华为品牌背书,先把智选做起来,然后车企们看华为将生态做大了,就能吸引更多的车企使用华为方案了。
但华为内部却有不同的声音,这也是余承东明确指出的,至于原因,徐直军表达得很明白:30年构建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。
究竟做不做华为汽车确实不是余承东说了算,真正拍板的人是任正非。
而任正非的考量也是很多的,一方面是不允许品牌被滥用,另一方面是造车难赚钱。
品牌方面,第一款跟华为合作的赛力斯SF5,再就是后面的极狐阿尔法S,其实都没有取得了很好的口碑,造车这事儿其实是个风险极大的事情。
如果直接将华为品牌赋能给问界,一旦后面出现了问题,谁去扛下责任呢,所以使用华为品牌这件事,直接被上面的领导否了,余承东只能听从。
盈利方面,其实是余承东承下的最大压力。
数据显示,华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,累计投入约206亿元,华为在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超103亿元。
但在产出上,2022年,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20.77亿元,仅占总营收的0.3%。
虽然徐直军曾表示六年不设盈利目标,但距离余承东预计的2025年盈利差距甚远。
可见下场造车完全就是一个无底洞,华为不会下场造车,更是任正非的高瞻远瞩。任何战略都是以10年为甚至更远为期限,华为当下要做的,就是获取筹码,积累核心技术和经验。
未来几年,新能源汽车行业大浪淘沙,必定会进行一番洗牌,到那时掌握了更多技术的华为也将一跃而起,只能说余承东和任正非比起来,格局确实相差甚远。
那么你们是否看好华为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布局呢?欢迎评论、点赞、分享,谈谈你的看法。
打开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