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:你觉得,热点是什么?
B:(立马回答)小李子获得奥斯卡金像奖。够热么?!
A:朋友圈都刷屏了,还不热!
B:那不就是了,找热点,还不简单,还要写篇文章说说?
A:但是,有问题。
B:什么问题,还有比这个更热的热点?
A:你只看到这个点,这就是问题。
B:……不明白。
当你的朋友圈,或者你周围的人,重复、重复、再重复地出现同一个消息时,只说明一件事情:被“刷屏”了。
纸媒时代,电视、收音机、报纸、杂志,你可以自主选择看,或者不看。新媒体(自媒体)时期,你无法选择。当你选择打开“微信”的一刻,已经选择了“被动骚扰”,或者接受所有信息。
你喜欢不喜欢,都要去翻;你看或不看,都要去翻。因此,每个人都学会了“刷屏”来寻找喜欢的内容,或慢、或快,通过标题、图片,来判断是否会感兴趣。持久的刷屏动作,让大脑难在固定位置上持久停留,或许,这就是所谓的“碎片化”。对于阅读量大的,难度高的,更难以持久阅读下去;而嘻嘻哈哈,口语化的文章风格,更能普遍接受。也许,这个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习惯。
阅读,变成了“眼球”活动,而不是大脑的深入思考。要不说,当被刷屏的时候,是有了热点,但是,未必适合所有运营者借鉴。
对热点,我们要学会选择说——“不”。
这样一来,“热点”如何来判断呢?
摸清来龙去脉
当发现热点的时候,一般会是热点发酵阶段,或者传播高峰期。这个时候,借助热点,要先摸清楚,整个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。
案例:六小龄童与春晚
2015.12.29号,《把乐带回家之猴年世家》,是六小龄童老师微博最早发出的时间。
2015.12.29号,最早关于“猴王世家”的微博动态
当时,估计也只是在彩排阶段。而这之后,这个荣获2015年最佳广告的短片。可以说是“唤醒”了70后、80后,甚至90后的记忆。这个短片为“六小龄童上春晚”做了情感铺垫。而其参与彩排辽宁卫视、山东卫视、央视戏曲频道的春晚节目,发的相关动态,让网友们不禁大呼:“想听俺‘老孙’来也”。
如下图:
2016.1.26号,此图千万网友转发(图片来自微博)
痴情的网友,一心只想让“美猴王”在春晚舞台亮相。对这张图的截图,附加了太多的情感。于是,六小龄童上春晚,瞬间成了一个爆点。在那一段时间,爆文,几乎篇篇都是“六小龄童”的,阅读数随便都上几十万,上百万。如下图:
整个事件的意义,一是,与央视有关,网民对于权威的质疑和吐槽,成为大家关注的点;二是,与“猴”有关,孙悟空的形象,家喻户晓,而新年猴年的来到,让大家更加兴奋。三是,民众情感无法释放。六小龄童,几乎已是美猴王的代名词,连春晚都不让上,可以说,这是民众从情感上无法接受的。
只有梳理清楚这些,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个事情的价值和意义。再结合自身公众号的定位,思考借这个事件,该以什么角度切入。如此,才更有助于提升公众号品牌的影响力,增强品牌特征,从而让粉丝“于我心有戚戚焉”。
我需要,我选择
我需要,我选择,切勿盲目跟随“热点”。
因为热点的价值,仅仅在于其本身。在没有把热点价值,传递或转移到公众号上之前,热点的作用更多是吸引眼球,获得更多关注度。
反过来说,借用什么样的热点,才能更容易成功?
在选取“热点”上,除了身边的热点,更需要关注的是,与所运营公众号有密切关系的“热点”。比如,财经类公众号,央妈利息调整、股市起伏跌宕点、房地产走势、大宗黄金交易、美股走势等,每项都日常容易有热门事件。而六小龄童与春晚之类,放在财经类上,最多也是热闹一把,读者极少能把注意力,从对热点的关注,转移到对公众号好文章的关注上。再比如,母婴类公众号,应关注不同阶段孕期妇女、妊娠妇女、哺乳期妇女的关键、重要的注意事项,每个阶段的风险点,对于读者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。
而小李子拿奥斯卡小金人之类的,转发对扩大关注会有提高,但是,也容易让读者在对公众号定位认知上,容易有所偏差。
其实,在注意力转移上,做的最好的,反而是传统的广告。优质的广告,告诉我们很多。这里有很多,比如,杜蕾斯文案、苹果圣诞节的视频、老罗的每天60秒。简单说,就是软广告。
个人认为,“热点”是人为设计的,而“热点”本身基于大众的情感和记忆,才能达到交口传播的目的,如此,也达到了运营的目的。
打开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