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近期宣布对中国加征新一轮关税,并且是加征34%的关税,叠加此前税率,部分商品税率已经达到了54%,此举无疑会严重冲击到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部分。
对此,人民日报已发文呼吁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”,虽然会对中国造成冲击,但“天塌不下来”,人民日报还列举了原因。
首先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.2%降至2024年的14.7%,但对东盟出口占比由12.8%提升到16.4%,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出口占比由38.7%提升到47.8%。
其次是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已经过去了8年,但无论美国怎么调整、怎么打压,都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国,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发展和进步,展现了“越压越强”的韧性。
正因为这样,中国与美国打贸易战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,所以这次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虽有影响,但“天塌不下来”,中国依然会稳中向好地发展。
人民日报的发文,无疑为我们提振了信心和底气,而且中国也在美国加征关税后短短几小时,就直接向美国商品进行“亮剑”了。
作为反制策略,中国目前已宣布,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,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%关税。
中国加征34%关税,显然是对称反制手段。
中国此次加税直接对标美国对华关税幅度,体现“以牙还牙”的强硬立场,旨在向美方传递“贸易霸凌必将付出代价”的信号。
本次反制措施精准覆盖美国对华出口支柱产业,包括农产品产业如大豆、玉米,还有半导体芯片以及机电产品等,将直接冲击美国农业州和制造业就业。
同时中国还将加大对稀土制裁,同步对钐、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,要知道美国80%的稀土依赖中国,此举将影响到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。
中国还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,2024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247亿美元,占总出口额的14%。
加税将导致美国农场主收入锐减,部分还将面临破产,所以美国打响贸易战,让很多美国农民感到非常愤怒,因为这下玉米要烂在地里,大豆要堆成山了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贸易战也将对中国产生短期阵痛。
中国商品对美出口约占总GDP的1.11%,加税可能导致出口下降30%-60%,可能会拖累GDP增速,机电、纺织等依赖美国市场的行业利润压缩30%-40%,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退出市场。
同时中国大陆设厂的外资企业,若产品主销美国,可能会被迫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、印度等地区,以降低生产成本,近年来部分外资企业逐步将供应链向东南亚分散,关税或将加速这一趋势。
但从长远考虑,中国一定有能力和信心打赢这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,因为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需与产业升级对冲此类风险。
一方面中国在发力“内循环”,包括扩大基建投资、加大消费补贴力度等,激活14亿人口市场潜力。
一份公开的数据显示,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70%左右,而中国个人消费只占GDP比重通常在36%-38%,所以中国内循环依然有很高的提升比例。
另一方面,中国正在加速科技自主进程,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国产替代将进一步提速,随着中国高端制造崛起,中国也将有条件重塑产业格局。
再就是中国企业将出口重心转向东盟、“一带一路”市场,部分企业通过墨西哥、柬埔寨等“第三国”中转规避关税,都是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化解美国贸易战风险的趋势。
综合来看,中美关税战打响已成事实,美国打响的这场关税战,必然是一场“双输”的博弈,中美两国的群众,每个人都要做好流血、牺牲的准备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美股和A股,在关税战拉开后,美股和A股开盘当日直接出现了暴跌,这种行情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,但长远来看中国仍有巨大机会。
对于中国来说,短期经济增速和就业可能会产生压力,但内需政策与科技自主有机会提供缓冲。
而对于美国来说,将长期面临滞胀和产业链断裂的风险,消费者与农业州的影响更大。
中国的迅速反击,堪称现代版《孙子兵法》,不仅打了美国的脸,也给全世界上了一课,因为打响贸易战绝没有赢家,只会存在双输,合作才是王道。
而中美两国未来胜负,则在于谁能更快重构供应链、稳住内需,并在多边规则博弈中争取盟友。
而当下之中国,就是要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,增强有效应对冲击的信心”,中国人民正在以系统性策略穿越这场风暴,我相信一切都会成功化解!
打开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