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波基本“痊愈”,问题却接连出现,国人的担忧再次上演了!

防疫三年已结束,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,全国已逐渐开放,这也意味着春节期间,很多过去三年错失回家机会的外地打工人,终于可以回到老家和家人们团聚了。

但开放后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,感染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,原本以为感染人数会在春运期间走向高峰,但现在看来,是我们严重低估了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。

第一波基本“痊愈”,问题却接连出现,国人的担忧再次上演了!

我自己和我的家人都已经被第一波冲击感染了,好在基本已恢复,周边的朋友近期也陆续被感染,感染数量正在呈惊人的速度增长,预计春节前大城市里的居民可能都会至少感染一次。

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,因为开放后我们就需要面对过去不会发生的问题,这是开放的双刃剑,很难做到完全开放的同时还能控制住感染率,所以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
但让人没想到的是,发“国难财”的乱象并没有因为开放而好转,开放前资本盯上了核酸检测的生意,原本是保护百姓的常规检测,最终演变成了核酸公司赚钱的生意。

第一波基本“痊愈”,问题却接连出现,国人的担忧再次上演了!

有些核酸检测公司,还将核酸检测定成了公司上市业绩方向,对外宣扬公司已完成多少次核酸检测,当检测机构被金钱驱动后,核酸造假的问题也随之曝光了。

核子基因旗下的核子华曦,曾一度把核酸公司当全国连锁店开,在国内各地一家接一家的开设,关键是哪里有核子华曦设立的分支机构,哪里就会出现明显的疫情反弹。
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愤怒,资本无耻的操控着所有人的自由,以人民的自由为代价赚取“国难财”,于是我们开始呐喊,期待解封、期待开放,终于彻底告别了常规的核酸检测。

终于我们成功了,在2022年最后一个月,随着一声政策令下,全国的人流都涌动了起来,但让所有人都感到寒心的是,发“国难财”的人并没有因为开放而减少。

我们所有人都难逃被感染的劫数,而在感染后,必要的医药物资不可缺少,感冒药、退烧药、温度计、抗原试剂、N95口罩等,都成为了居民的必要医药物资。

但就在这时候,最恶心的一批人出现了,让居民吃药和防范变得更难了,一些人打着“囤积居奇”的生意,提前大量囤积医药物资,然后坐等市场需求增长,国人们的担忧也再次上演了!

第一波基本“痊愈”,问题却接连出现,国人的担忧再次上演了!

当疫情在国内肆虐,被感染的人数成倍增长,居民对医药物资的需求也明显提升,可是当居民到药店购买药物、温度计、抗原试剂时,却发现已经买不到了。

随后那些囤积居奇,打算发“国难财”的人蜂拥而出,他们将原本几元到几十元一份的药物抬价到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,对于疫情期间收入本就低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
有媒体此前就报道,一瓶售价为13.17元的布洛芬混悬液,竟然有人在儿童医院门口涨价至2500-3000元的天价兜售,这些都是救命的药,居然有人打着发财的心思买药,此类行为着实可恶。

第一波基本“痊愈”,问题却接连出现,国人的担忧再次上演了!

除了出现一批囤积居奇的人以外,现在外面还有一批恶心的人,他们仗着自己上没老下没小的“优势”,明明知道自己感染了,却依然不戴口罩随意出门,将病毒恶意传给别人。

这种人在微博上一搜就是一大把,很显然,他们并没有顾及周围人的感受,他们感染了不怕自己二次感染,但是忽略了自己会传染别人,别人家里有老人、有小孩,病毒传播开了会很麻烦,对于老人来说甚至会有生命危险。

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人,他们为了所谓的“自由”不顾他人健康,让其他出门在外的人做好个人防护也变得异常困难了。

第一波基本“痊愈”,问题却接连出现,国人的担忧再次上演了!

谁也不知道身边经过的没戴口罩的人是否已经感染,他们已经自暴自弃了,认为自己已经感染,所以再次感染了也觉得无所谓,却忽视了会给别人造成麻烦,这样的人同样极为可恶。

三年的防疫政策虽已宣告结束,但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防疫责任还远未结束,开放后虽然对经济复苏有帮助,也能让我们尽快回到正常生活,但想要回到三年前那样的生活,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。

对于那些打着发“国难财”心思的人,我们要坚决打击,也希望国家可以尽快让药物恢复供应,保证我们每个人的用药需求,至于那些不戴口罩恶意传播病毒的人,我也希望有法律可以约束他们。

第一波基本“痊愈”,问题却接连出现,国人的担忧再次上演了!

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平安健康,也相信在国家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,回归我们期望的正常生活也只是时间问题。对此你怎么看呢,欢迎评论、点赞、分享。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王石头
聚划算购物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